1. <pre id="bulpmr"></pre>
      1. 全國咨詢熱線:

        您當前的所在位置: 新聞動态> 行業洞察>

        43個春節燈會亮了38年

        時間:2008-11-15    來源:自貢華騰    作者:不詳

          1962年,馮老先生15歲,也就從那年開始他将每年的春節,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。昨日,記者見到了這幾十本發黃的日記,這些日記不僅記載了1962年以來43個年年相似、歲歲不同的春節舊事,而且反映了成都40多年來社會變遷。

          看燈會成都人的最愛

          翻閱馮先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春節日記,記載最多的就是與朋友和家人一起看燈會。馮先生說,1961年成都開始辦第一屆燈會,從此,看燈會成了市民過春節最高興的事,也成了馮先生最愉快的春節記憶。

          1964年的春節日記這樣記載第四屆燈會:“今年的燈會比往年有看頭,我特别喜歡水晶宮和鳳穿牡丹兩組燈。節前《人民畫報》就辟專版詳細介紹成都燈會。”馮先生說,那年燈會以傳統題材為燈展主要内容,做工特别精緻。

          1975年燈會人山人海

          “文革”開始後,燈會被當作“封資修”受到批判,1967年起,成都燈會停辦,在沒有燈會的1968年1月30日(初一),馮先生的日記裡隻有一句話:“今天是春節,天氣冷冷的。”

          1975年,成都燈會恢複舉辦。8年後再辦燈會,馮先生形容1975年的燈會是“人山人海,盛況空前。”“今天,我陪中江來的親戚到青羊宮看燈會,看燈會的人特别多,非常擁擠。我使勁拉着小飛的手,生怕一不注意,給擠丢了。”

          窮年代過節有幸福感

          馮老先生說,在物質和精神貧乏的年代,成都人過春節的方式是純民俗式的,清一色的張燈結彩、貼春聯、放鞭炮。過春節的方式雖然單一,但人們特别盼望過春節,而且都希望“要是日子天天像過年那樣該有多好啊!”

          過春節就是家庭團聚

          從1968年開始,馮老先生的春節日記裡開始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和哀愁,1975年2月5日,馮先生的春節日記一段文字:“看到别人成雙成對,歡歡喜喜回家過年,我心裡總有種落寞感,都快30的人了,還沒有找到女朋友,爸媽都很着急。”那個時候,馮先生害怕過年。

          到了上世紀80年代,馮先生的春節日記出現了“陽光”。因為馮先生娶老婆生小孩了。從那個時候起,他又盼望過年,因為平時工作忙,隻有節假日才能與父母團聚。“結婚生子後盼望過春節,實際上就是盼望其樂融融的家庭團聚。”

          老年過節盼望兒子回家

          兒子長大了,自己也逐漸老了。90年代,伴随着進一步的對外開放,2001年兒子有機會留學日本,馮老先生就更是盼望過年了。“現在每年春節時,我就盼望着兒子能回來和我們團聚。”兒子留學後,馮先生的春節日記,更多的是對兒子的牽挂和對團聚的渴望。

          馮先生說,春節日記他還會繼續記下去,記錄下自己對春節的感受。

          

        服務熱線:0813-2103315            手機:13990048333

        電子郵箱:755800117@qq.com           辦公室地址:四川省自貢市釜溪河商業步行街

        主營業務:專業從事國内外燈會展出、彩燈設計制作、燈會商貿業務、燈會展覽、燈會展出

        Copyright © 2015-2020 自貢華騰彩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.,LTD., ALL Rights Reserved   ICP備案号:蜀ICP備11020746号
       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
        另类图片国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