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pre id="bulpmr"></pre>
      1. 全國咨詢熱線:

        您當前的所在位置: 彩燈文化> 自貢燈會>

        自貢燈會史話

        時間:2008-06-18    來源:華騰藝術    作者:華騰

        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,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采光的燈。《周禮·司恒氏》載“凡邦之大事,供燭庭燎、燭麻燭也”,可見,周朝就有了燭燈。到了戰國,燈的制造工藝蓬勃發展,這在屈原《楚辭》中就有所表述:“蘭膏明燭華銅錯”。漢代是銅燈制作的鼎盛時期。《西京雜記》載:“漢高祖入鹹陽宮,秦有青玉五枝燈,高七尺五寸,下作蟠螭,口銜燈,燃則鱗甲皆動,煥炳若列星盈盈。”到了唐朝,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,京城“作燈輪高二十丈,衣以錦绮,飾以金銀,燃五萬盞燈,簇之如花樹”。這之後,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。宋代,花燈發展到了高峰,樣式變化萬千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汴京(開封)宮廷紮做燈山,有普賢、文殊佛騎獅子、白象等燈。

        自貢燈會堪稱曆史悠久。南宋淳熙年(公元1174年),正在榮州(今榮縣)做縣令的大詩人陸遊就留下“一别秦樓,轉眼新春,又近放燈”的詩句。據榮縣志記述:“榮縣新年燈會甚盛……西人來觀亦欣然,京邑所不見也”。

        自貢地區最初的各種燈節活動,一般是由各類祠廟主辦的。每逢節氣,這些祠廟便要紅燈,元宵節還要放鞭炮、燃煙火。善男信女紛紛到這些廟宇去捐菜油、看熱鬧,求神賜福祛邪。清末有資料統計,自貢地區的祠廟竟有1208處,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榮縣大佛禅寺,建于明朝的富順縣聖果寺、賴雅廟、靈應寺等。可見自貢民間的燈節活動分布面之廣,風情之盛。到明清時期,花燈活動尤為盛行,樣式變化萬千,種類逐步增多,規模也有所發展。

        “漂河燈”、“牛兒燈”、“孔明燈”、“獅燈場市”等燈節是這一曆史時期的主要燈會活動。還有一種“敬竈神”點紅燈的習俗,民間也較為盛行。大年三十晚(農曆臘月三十日),各家各戶均要點上紅燈一盞,就連貧家小戶門前也要挂上紅紙燈籠;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燈或六方形宮燈;富貴之家則為圓形大紗燈,以示對竈神的尊敬。

        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。這些燈題材豐富,精美奇巧,以竹木作架,紅色絲綢、布料、紙張等均可作燈衣。富豪之家在廳堂、門首懸挂的宮燈和紗燈要都制作得十分講究,有的鑲金嵌玉,有的飾以彩穗,有的題寫詩文。紗燈因呈鼓球體,用三塊“乙”楠竹篾釘成三腳架,把它挂起來,三腳分開,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,三腳合攏,又可手舉高懸。在當時,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,龍燈、獅燈、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。   自貢地區在開展花燈活動中,還伴以“耍龍燈”(亦稱“龍燈舞”),一般在正月初一“開燈”,正月十六“倒燈”(結束)。

        “龍燈”分為布衣龍燈、大龍燈、草龍燈、闆凳龍燈等不同的“龍”種進行表演。布衣龍燈,一般由十二三人組成陣式,有舞龍經的“武陣”、唱念猜字的“文陣”。套路變化多,“龍”體靈活。大龍燈,一般龍身在15節左右,每節内能點火燭。龍頭重達30餘斤,舞動時每節由一人執柄,常做“之”字型或“S”型舞動。燈火連成一片,甚為壯觀。草龍燈,主要是用自貢地方特産“蘆草”編制而成,由5~7人舞動,靈活逼真。闆凳龍燈,是在闆凳一頭紮“龍頭”,另一頭紮“龍尾”,多是兄弟倆共舞,才能配合默契,顯“龍”之機敏。

        自貢自流井區的“祥龍會”、大安區的“黃龍祥會”,表演技藝精湛,解放前都很著名。

        獅燈舞在自貢地區曆史悠久。表演者過去被稱為“幫打班子”。這些班子許多都是世家相傳,不僅能舞獅燈,而且還能翻筋頭、鑽火圈、爬高杆,極富喜劇色彩,讓人捧腹大笑。所以“獅燈場市”有時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長時間,在川南一帶很有影響。自貢榮縣的楊友常,享有“獅王”美譽。

          

        服務熱線:0813-2103315            手機:13990048333

        電子郵箱:755800117@qq.com           辦公室地址:四川省自貢市釜溪河商業步行街

        主營業務:專業從事國内外燈會展出、彩燈設計制作、燈會商貿業務、燈會展覽、燈會展出

        Copyright © 2015-2020 自貢華騰彩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.,LTD., ALL Rights Reserved   ICP備案号:蜀ICP備11020746号
       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
        另类图片国视频